认知觉醒所感

原因

​ 最近的情绪一直都很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一点点兴趣,对于刷到的事情都漠不关心,就连最喜欢的吃有时候也感觉到难受,慢慢有种竟然有种厌世的感觉,脑子里自从有了这种想法,感觉不能这样了,一定要改变,去找心理学的书籍,去找关于思考的书籍,去找关于认知的书籍,一定要摆脱自己这种状态。发现了一本评论还不错的书《认知觉醒》,就拿过来看看,结果内容还不错,读了两遍之后我应该反馈一点东西,结合自身就写了这篇文章

关于焦虑认知

​ 书中关于焦虑有几种现象:选择焦虑,定位焦虑,完成焦虑,环境焦虑,难度焦虑。总结了: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回想自己现在的状态也许焦虑是幕后最大的推手,对于现在的工作有点不满意同时对于外面的工作又缺乏勇气去寻找,每天都在应付着当前的工作又对远方的充满着憧憬,迟迟不迈出现在的环境圈。情绪的支出远远超过自己的每天极限,有时候需要玩上几局游戏,在空虚的世界找到一点点存在感,只需要不停地操作游戏中小人,找到那个绝对的掌控感心里才感觉好一点。对于当前的状况,我要慢慢充实自己,每天让自己增长一点,自信也会增加一点点,等到好的时机就会离开这个地方,慢慢打开这个心结,同时又找到事情做,感觉心里好受一点。

成长

​ 在合适的时机到来之前,需要不断学习,不是报多少课,也不是听了多少小时的时长,这些都是表面的努力。要学会在拉伸区的练习,要做稍微有点难度的练习,而不是在熟悉区学习,不是在听课的时候去想着打游戏,也不是在看书的时候满脑子里面想的在读一章就完成任务,也不是时间到点就给自己的心里打卡结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都是无效的学习,都是看似努力,实际没有什么用。打卡到点都是一种欺骗大脑的行为,实际内心的根本没有改变,游戏和电影的诱惑一直存在,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从玩游戏玩的差不多必须要学习到学习完之后奖励自己玩游戏,看似没有变化,实际上有变化。第一种情况就像汽车发动状态改变,汽车本身的状态没有变化,就会出现玩游戏–>必须办作业–>结束。当没有作业就只有玩游戏。第二种情况:做作业–>奖励自己玩游戏。顺序改变,本质不同,这种情况就像汽车想变成轮船这种改变,第一种情况就是从静到动的改变,汽车没有变化。

​ 第二种情况也有一个好处:正向反馈,当你学习的时候感觉到有成就感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可能会让你不自觉继续学习,碰到困难的知识点的时候也会去积极的去解决,然后继续获得成就感。学习结束之后,也没有完成焦虑,可能反馈自己做一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想办法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才是最高级的快乐,继续保持着这种强大的力量,我们会变得优秀。

​ 我们想要变得优秀,也要有耐心。耐心是一个克服天性的法宝。面对诱惑,及时享乐是人的本性,学会延迟满足,对待延迟满足我们要学会沟通,坦然接受自己本身就有这个天性,相信一点点延迟满足,一点点慢慢变好,在这期间保持足够的耐心相信时间的复利。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小时候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孙悟空,能够千变万化,无所不能。长大一点,发现自己实际一点,不会变成孙悟空。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成功”的人,天天想着有一本“武林秘籍”,读完之后变成专家,在某个领域无所不知,没有困难。现在发现这些都没有,有的只是每天努力,每天增长一点点。消灭孙悟空,打破秘籍幻想,踏踏实实地去走好每一步,这也许就是所谓成长吧。

学习

专注

​ 学习要做到专注,高手都会做到沉浸式的学习,屏蔽外界的打扰,对于信息专注下去,有些人会主动在嘈杂吵闹环境训练这种能力,为了就是获取能够获得随时进入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分心和走神本质还是对当前所做的事情的逃避,无非当前太痛苦找点舒服的事情做或者是当下太无聊找点有意思的事情。这就是需要在拉伸区的练习,有点难度,但不是痛苦。这样学会了一个,就会产生成就感获得快乐,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闭环。学习–>成就感–>快乐–>学习,这样就会能够继续学习。这样你就更能专注。这就有两个前提:在拉伸区练习,这样可以获得成功还不至于太痛苦或者太无聊。

输出

​ 学习如果仅仅停留的听讲,阅读或者视听。通常会出现当时感觉听懂了,或者当真正用到的时候,觉得是这样的,也感觉那样也行,出现知识不牢的情况,如果再加上时间久了,很快就能忘的很干净。最好的方法就是输出,可以讲给别人听,当你能够给别人讲明白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会了。当你要分享知识很多人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尴尬,就会准备很长时间,想到别人可能遇到的问题,就会不停的补充知识,可能讲一页PPT,但是这张PPT可能会问到很多问题,你要准备两三天才能讲。还有就是讲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话去讲,为了用词更准确,你必然要理解其中的内涵,不断反复捶打,也加深了印象。还有一种就是把你看到的写成文章或者一段话,讲的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是一种输出。

学习方式

​ 书中提到关联和触动学习,看到之后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以前很多时候读书的时候都是错误的。之前读书的时候,总是想全盘接受作者的知识,因为阅历,能力等等差别让自己很痛苦,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有些因为理解不同,发出为什么这样写,还会冲击一些固有的意识。所以不必一定要全盘接受,只需要关注那些让自己触动的点,关联自己的想法或者生活阅历,还可以迁移到这个点还用到什么地方。人不断的阅读,不断吸收各家触动点,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同事不同的触动点慢慢关联在一起,就会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反过来也会让我们遇到事情更容易判断和决策,触动点越多,关联的越多,看待事情就会越全面。这也许就是阅读的意义